文/马克
随着上周六下午交通部姗姗来迟的发布了禁止私家车接活的互联网租车行业监管意见,舆论的口诛笔伐之声遍此起彼伏不断。有从法律与历史层面进行批驳的,如傅蔚冈,有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商榷的,如薛兆丰,有直言不讳提出批评的,如王福重,也有把交通部比喻成“添堵部”的,比如五岳散人,连无界首席评论都呼吁交通部手下留情。
一个行业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出台,竟然少有赞同的声音附和,也是极为少见的现象,可见禁止私家车接客的想法是多么不得人心。庙堂之上,有时似也不得不考虑来自江湖的意见。
其实去年以来,互联网+惹来的麻烦并不少,先是互财政部会同八部委禁止联网彩票,随后是广电总局禁止电视盒子,再是十部委为互联网金融“立规矩”,现在轮到了交通部干预互联网租车行业。十多年来头一遭,“互联网”这个词语仿佛成了部委的心头大患。
李克强从去年以来,反复在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谓创业和创新,都是基于互联网而产生,不在于传统行业。但为何李克强力挺的创业,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到部委的阻挠,原因也是众人皆知:互联网+必然冲击既得利益。互联网+某某行业并非是在原有存量上的增量的改进,而是彻底颠覆原有行业的商业模式。
无论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的形态会是怎样,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分享和去中介,互联网+经济就是分享经济,把社会赋闲的资源调动起来。在分享经济下,生产是去中介化的,人人都是“产消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这就完全割裂了原有的大工厂,高度组织化的集中生产模式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
互联网进入了彩票行业,一下子全国各地销售彩票的线下站点顿时门可罗雀,都可以线上手机一键购买了,谁还会去麻烦的线下购彩?这就是去中介化,必然冲击原有的售彩渠道利益。
互联网进入了电视行业,人们一下子能够通过盒子把电视机连上互联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甚至还可以自己生产视频分享给朋友,谁还会守着那几个电视台看着无聊的手撕鬼子,于是乎,必然冲击原有的电视台利益。
互联网进入了金融行业,人们一夜之间可以在网上从事点对点的贷款和借款业务,可以把自己的闲钱借出去生利息,从此不再需要去银行排几小时队办业务了。这就是去中介,必然冲击原有的银行利益。
互联网进入了出租车行业,一下子私家车也可以当出租车用了,私家车司机在没事的时候也可以拉客,白领下班回家也能顺便载一两个乘客回去,赚点外快。从此就没有传统出租车公司的事情了,必然冲击出租车公司的利益。
现有的部委,现有的监管体系都是基于互联网没起来之前的商业模式所建立,围绕着原先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而在互联网逐渐无孔不入渗透到各个行业中的时候,这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必然会选择反击。
但是,监管部门用原有商业模式的监管套路去监管互联网+的行业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商业模式变了,原有的概念也不适用。比如出租车行业的“运营车辆”与“非运营车辆”之分,在以前,司机是一种职业,所以诞生了运营车辆的概念。
而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产销者”,我是私家车主,但有空的时候可以顺便带一两个人赚点油钱,你能说我在运营吗?
随着分享经济的逐渐无处不在,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行业被颠覆,就拿个人住房来说,以前房屋有严格的商用和住宅之分,但是现在出现了把客厅快租出去的生意。我作为房主,在客厅甚至卧室闲置的时候,租给有需要的人,收点租金,何乐而不为?但你能说我是在做酒店营运么?
分享经济带来更高效和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当然,一个个行业在面临颠覆的时候总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互联网彩票的“吃票”,电视盒子的版权、P2P的“诈骗”,乃至现在互联网租车的安全性,都是行业存在的问题。
而企业家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现在互联网+各行各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恰是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大展拳脚的地方。如果一切问题都能让政府解决了,那还要企业家做什么?
微信和淘宝是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微信是互联网进入通讯领域的代表,等于是抢了原有的电信三大运营商的生意,还好工信部网开一面,于是有了现在通讯方式的变革。微信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交流效率。
马云也很幸运,淘宝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是摧枯拉朽般的,还好当时的工商部门也网开一面,没有要求每个店小二都去工商部门注册纳税。于是才有了现在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水平,阿里巴巴的规模远超亚马逊和eBay总和。
随着分享经济的到来,如果监管部门不能与时俱进,轻则会闹出更多的笑话,重则会让中国的发展速度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编辑: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