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
“扶老”是福利彩票发行宗旨的第一要义,多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安排福彩公益金投入养老事业,逐步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据了解,仅从2013年以来,青岛市已累计安排7500余万元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不同养老方式,此外,3年来岛城还安排1.2亿福彩公益金用于80岁以上老人体检补助,安排296万元公益金用于823名百岁老人补助。伴随着养老事业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老人得益于福彩公益金的资助,安享美好晚年。
居家养老:创新养老模式贴心服务进家门
唐淑先老人现在居住在人民路28号,和儿媳一起住。虽然儿媳平时忙于工作,可老人的日常生活却并不孤独。市北e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丁红隔一天就会上门一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做午饭,给老人做下按摩,陪着老人活动下筋骨、聊聊天。如果临时有事需要丁红立刻到门服务,可以使用简便直观的市北e家养老手机APP预约服务,据了解,市北e家养老给每位老人和服务人员都配备了一部手机,手机上安装着市北e家养老APP。另外也可以直接拨打服务人员的电话,随后,服务人员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人家里。而这,只是青岛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
据悉,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青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25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4%。自2012年起,青岛市已连续4年将养老服务业列为市办实事,在加快其发展的过程中,福彩公益金的使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81岁的唐淑先老人无退休金,而且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而且因为腿疼、腰疼不能下地,生活无法自理,属于半失能老人,一直在享受政府低保。而同时,她也是福彩公益金的受益者之一,老人笑道,“多亏了政府的帮助,养老才像现在这样容易,都快把我惯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
据了解,青岛市在市北区试点建立了“互联网+”模式的虚拟养老院——“市北e家养老院”。市北e家养老院通过在线上研发养老信息智能化服务平台,线下整合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站,把专业养老服务模式、服务标准等引入社区家庭,让居家老人享受到高质量、专业化的照护服务。老人及其家人可以通过e家APP预约上门护理服务。另外,为落实2015年市北区办实事——80岁及以上老人120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市北e家养老院为近4万名老人发放“高龄老人居家服务卡”,老人可凭此卡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居家服务 “一卡通”。据e家养老院工作人员介绍,福彩公益金对该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
由于行动不便,唐淑先老人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床上,但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到居家养老服务,老人笑着讲:“小丁脾气好,不嫌我麻烦,经常陪我聊聊天,不是女儿胜似女儿。”唐淑先老人的女儿王清华家住在高密,她对居家养老服务非常满意,“平时我们老家里地里还有活儿,也不能天天在青岛照顾我妈,但是丁姐在这之后,我们很放心,因为她照顾很专业,而且为人非常好。”
丁红今年50岁了,在上岗之前进行过专业培训,不仅学习了日常家政服务,还由新西兰海归教授了助浴等专业护理项目。目前给4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擦洗等照料,甚至是陪同老人去医院检查。每月工资在1800元上,虽然工作强度较大、工资不高,但丁红说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很满足,感觉自己这样做很有意义。”
按照公司规定,每个家庭每次需要服务2小时,但每次做完工作后,丁红还会陪老人唠唠家常,有时经常超出了服务时长,都只能算是做志愿服务、义务劳动了。丁红照顾的老人中有一位94岁的偏瘫老人,因为身体不能动弹,每天都只能卧床,但是老人特别喜欢聊天,经常会反复地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回忆曾经的光荣事迹。丁红虽然已经听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但从来都是不厌其烦,每回都是笑眯眯地听着老人一遍又一遍地讲。丁红笑道,“老人最需要的是一个倾听的人,陪他们说说话,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幸福。”
据了解,多年来,青岛各区市开展城乡一体化、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如市南区开展“送奶、送报、送家政、送爱心、送午餐、送健康”六送居家养老服务,市北区近年则建立了虚拟养老院——“市北e家养老院”。目前,全市拥有居家养老服务员2600多名,为7788名城乡困难老人提供每月45~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社区养老:公建民营新渠道互助养老受欢迎
随着社会老龄化压力的增大,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在财政资金和福彩公益金的大力支持下,各个社区建立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弥补了家庭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辐射面不足。目前,全市养老机构253家,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32个,覆盖90%的城市社区和53%的农村社区,参与活动的老人3万多名;具有助餐功能的日间照料中心116个,助餐老人4600多人。市内三区设置社区养老互助点1820个,1万多名老人在互助点参加活动。
每天中午,78岁的康良都会和老伴一块,到大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吃饭。这间被誉为五星级的照料中心,配备有电梯和有线电视等,虽然由市北区政府投资兴建,但却由福彩四方老年公寓托管,面向附近社区老年人提供以“日托、周托、月托、季托”等中短期为主的日间“托老”照料服务,而这种方式也正是探索公建民营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典型代表。
“从前年开始我们老两口就在这里吃饭了,两荤一素还有一汤。”记者来到大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正巧碰上78岁的康良和妻子在吃饭。他们是每天中午必来的老主顾。由于妻子身体不好没法做饭,而康良一辈子没进过厨房,儿女也不在身边。从前年1月份试营业开始,这处日间照料中心为这样的老人帮了大忙。市北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采取两种方式管理,分为社区聘请公益性岗位人员或是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另一种社区和养老院牵手管理是最先进的方式。大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和五星级的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合作管理,内部除了配备了文体娱乐室、棋牌室,还专门增设了注射室、健身康复室、医护办、浴室、治疗室。有在福彩四方老年公寓里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和医生,来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服务。据大山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介绍,这里可以为300位老人提供配餐送餐,还能免费为老人量血压等,小毛病不用去医院在这里就能治。现在服务的老人有20多个,有的“月托”老人在这里吃一日三餐只需要13元钱。此外,大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专门为附近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托、周托、月托、季托”等中短期为主的日间“托老”照料服务。每个居室内都设有洗手间、淋浴器、空调器、电视机,进出都有电梯,冬天集中供热,还有有线电视,满足老人日常生活所需。政府兴建专业机构代管,这种方式正是探索公建民营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典型代表。
女儿随军去了北京,留守在家的老人自发聚集到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相互照顾,近年来,互助养老的方式在岛城悄然流行起来。近日,记者来到郑州路38号的互助养老点,这是63岁的纪淑贤的家,房子面积90多平米,平时有十二三个老人在这一起打扑克、聊天、打麻将、做丝网花、给小孩做衣服,天天乐呵到晚上9点半才回家。“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老人在这里。”纪淑贤说,她和老伴都退休在家,此前上班时,两人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文娱干将。2011年听说互助养老后,纪淑贤果断报名。“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叫上老年同伴,大家一起快乐度过老年生活。”为了推广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市北区还统一为互助养老点配发了麻将、桌椅、棋牌、老年健康书籍等娱乐设施和活动用品,一年给予1200元补贴,以保证互助养老组成员不用自掏钱包。
机构养老:养医结合发展更紧密人性化服务更贴心
说起选择住养老院,老家在胶州的万淑秀老人也是万般无奈。她今年86周岁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但身体一直也不太好,连自己都照顾不过来,甭说照顾老人了,所以这么多她一直和老伴两个人相互依靠。但是两年前,老人的老伴走了,剩下她一个人,一下把她逼进了孤单的边缘。“以前还有个人说说话,打发下时间,但是剩自己一个人后,一下子觉得特别闪得慌,甚至都觉得撑不下去了。”老人的这种孤单甚至绝望是一般人没有办法体会的。
老人心脏一直不太好,年纪大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她一人在家亲朋也不放心,于是干脆住进了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住在这里啥也不用管了,到饭点了就有可口的饭菜吃,衣服脏了有人拿去洗,身体不舒服了,医生马上就来看,最关键的是这里老人多热闹,还能在一起聊天,生活也不孤单了。”万淑秀坦言自己还挺喜欢养老院的生活。
万淑秀老人住在如此舒心的福彩四方老年公寓里,得益于养老机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这些改善和提升也得益于多年来市政府对福彩公益金的投入。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现实背景下,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青岛市大力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青岛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近年我们对养老院的供暖设备进行了改造,让住在这里的老人冻不着热不着。”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副院长李倩介绍,自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局、民政局统筹安排福彩公益金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进行运营补贴,不断来提升养老院的设施设备,同时也提高了一线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近几年翻了一番多,对于稳定护工队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悉,护工的短缺一直是养老服务的短板,而目前四方老年公寓拥有床位430多张,目前是一床难求,入住的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的占了6成,而一线护理人员就达100多人,再加上其他服务人员,整个服务群体达150多人,让住在这里的老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始建于2002年的这处老年公寓,已打造成为面向社区,集医养结合、乐助养老、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四方公寓还利用资源优势,面向社区独居、“空巢”和困难老人开展日间照料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托老养老需求。有了政府安排的福彩公益金的补助支持,他们改造了社区助老大食堂,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服务,最多可满足600多人的用餐,而作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2010年就营业的门诊部除了为这里的老人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外,还面向周边社区,如今覆盖了3000多人的医疗服务保障。
据了解,自2012起,青岛市已连续几年将养老服务业列为市办实事:2012年建设9处社会福利中心,2013年改造市社会福利院等三院,2014年发放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全覆盖和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2015年建设3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每年有30个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获得扶持和资助。同时建立了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制度,自2014年起对80—89周岁低保老人每月发放120元,对90—99周岁老人每月220元,所有百岁老人每月300元。从资助社会福利院的硬件设施维护、改建工程及正常运营,到保障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方式的发展和完善;从落实健全五保供养机制、资助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到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提供老年人节日补助等保障资金……福彩公益金的安排使用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编辑:汪祥